
髻鸠
髻鸠(学名:Lopholaimus antarcticus ):为鸠鸽目鸠鸽科髻鸠属单一物种,体长40-46厘米,是最大型的果鸠之一。髻鸠体型似鸽,喙红褐色,眼红色,翅膀暗灰色,胸部浅灰色,尾部黑色,头部有类似髮髻的羽冠,羽冠红棕色,羽冠与背部羽毛间有波浪纹似的羽毛。髻鸠外形虽不如热带果鸠羽色鲜艳,但其独特无二的灰色头部上突起的红棕色羽冠像女人的髮髻,使得该物种非常易辨认,其亦也因头部带有“髮髻”而得名。
髻鸠分布于澳大利亚和纽西兰,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和河谷,也出现于棕榈林、桉树林、无花果林等林地,树栖,主要出没于树冠层,因栖息地被破坏,该物种数量锐减,是澳大利亚保护鸟种,也被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(IUCN)ver 3.1。
基本介绍
- 中文学名:髻鸠
- 拉丁学名:Lopholaimus antarcticus
- 界:动物界
- 门:脊索动物门
- 亚门:脊椎动物亚门
- 纲:鸟纲
- 亚纲:今鸟亚纲
- 目:鸽形目
- 科:鸠鸽科
- 亚科:果鸠亚科
- 属:髻鸠属
- 种:髻鸠
- 命名人、时间:Shaw, 1794
- 英文名称:Topknot Pigeon
形态特徵
髻鸠体长可达45厘米,体重475-600克。拥有胖大的躯体和相对发达的尾巴,是最大型的果鸠之一。体型似鸽,前额羽毛细长,在后颈形成一个循环。顶冠的背面的羽毛被拉长,形成第二个波峰并落在颈部和颈部的背面,这独特无二的灰色头部上突起的红棕色羽冠像女人的髮髻。两性相似,但雌性的顶冠更小更轻。其亦也因头部带有“髮髻”而得名。喙红褐色,眼红色,翅膀暗灰色,胸部浅灰色,尾部黑色,头部有类似髮髻的羽冠,羽冠红棕色,羽冠与背部羽毛间有波浪纹似的羽毛。髻鸠外形虽不如热带果鸠羽色鲜艳,使得该物种非常易辨认。头部,颈部和下体其余的部分都是灰色的,与上胸的矛状羽毛,让外观显得尖峰状羽毛林立。翕和翅膀深灰色,臀部和上尾略带苍白,尾巴灰黑色具有显着的银灰色带。栖息环境
栖息于充满了树木和植物的封闭的热带雨林和潮湿林地,主要栖息于阳光明媚的河谷,也出现于棕榈林、桉树林、无花果林等林地,树栖,主要出没于树冠层,在高大树木的枝叶间和顶部活动,很少冒险落到地面上和灌木丛。生活习性
这些鸽鸠非常合群,几乎总是三五成群,甚至组成可容纳200余只的大群活动。一起飞行和觅食。很少在地面活动,常小步迅速前进,边走边觅食,头前后摆动。飞翔时两翅鼓动频繁,直而迅速。有时亦滑翔,特别是从树上往地面飞行时。它们不但体大,身型非常敏捷,而且飞翔能力很强。在飞行中快速和直接。会进行长距离的跋涉以寻找食物。也会从高海拔地区迁移到人类的休息场所索取食物。此种行为方式,专家定义为无季节性迁徙。吃直径为5至25毫米的各种水果和浆果。主要来自樟科、桑科、芸香科、桃金孃科和棕榈科的果实。大多数是原生植物。这些鸟非常活跃,经常倒挂在树枝啄食食物。也拍打翅膀捕捉掉落的水果。分布範围
分布于澳大利亚和纽西兰,其範围涵盖澳洲大陆的整个东海岸,从约克角至新南威尔斯州的高原,稍微重叠到山脉的山脚下。在维多利亚州和塔斯马尼亚州再往南,这个物种喜欢四处游蕩。一些当地专家观察到它们在更北的昆士兰州东部亦有蹤迹。